知识不是真理 幸福感取决于我们建构生活的方式
人们讲述故事的方式有多少,这种意义可能就有多少;而每一个故事对于讲故事的人而言都是真实的。不过一旦个体采纳了对自己的某种定义,那么个体将很难接纳与该定义相反的行为;
比如一位来访者讲途自己的生活是悲惨的时候,忆起了小时候在街上被狗咬了很痛苦,感觉从小到大生活对于自己处处充满敌意。
后来随着咨询的深入,他逐渐回忆起那天被狗咬后,有一个好心的叔叔送他去了医院。他又感觉到生活还是有对自己好的时候。但是一个人要如何定义自己的生活,取决于讲述自己故事的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知识是我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种中逐渐构建出来的,但是经过实践后,我们可能会得出各种各样的知识,但我认为知识并不代表是真理,它在一天一天中被我们不断的更新跌代。
就像在治疗过程中,当治疗师对文化叙事的影响力进行解构并和来访者共同建立新生活的意义时,来访者将自然而然的发生改变。
又例如协作语言系统疗法的提出者Anderson&Goolishian认为人们的生活主要构建在其个人及家庭的叙述上,而这种叙述既维持着个体生活的进程,又赋予个体生活以意义。这种叙述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的。 他们认为,人们寻求心理治疗往往是因为他们固着在了一个以问题为中心的对话系统中,其中所有的语言、意义和过程都是单一的——只与问题有关。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将以一种“无知”的态度进入治疗的对话过程中,这种无知并不意味着治疗要丢下自己多年来所历练出来的能力和多年来来积极的知识,是指是指治疗师以好奇的态度走进和来访者的对话并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充分维持这种兴趣而已。而治疗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尽可能走进来访者的世界。
随着对心理学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发现自己在看待许多的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也有了许多新的理解和领悟,我记得一句话:“你觉得痛苦和困惑吗?你还没找到方法解决吗?那一定是你看得书不够多。”,好直接,好扎心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About the environment